“咔哒——”快门声落下,我盯着取景器里那一抹猫耳剪影,心里暗叫:就是这张。HimeTsu 姬子猫把指尖抵在唇边,睫毛上沾着刚吹起的泡泡糖碎膜,午后阳光像一层柔焦滤镜,把她的锁骨线打磨得发亮。那一刻,我知道 117.7GB 的硬盘又要再瘦一圈。
作为跟拍她三年的自由摄影师,我习惯把每次外拍称作“拆盲盒”。姬子猫从不给固定脚本,只在集合前发一句“今天想当一只偷溜进旧书店的猫”。于是我把定焦 35mm 揣进风衣,把永诺 600W 闪光灯留在工作室——她要的从来不是“被照亮”,而是“刚好被看见”。
第一站是虹口的 1933 老场坊。水泥花格窗把阳光切成棋盘,她穿着灰蓝 JK 制服,领口别了一枚碎钻猫爪胸针。我让助理把反光板压到最低,只留一半光斑掠过她的耳廓,像猫耳边缘的绒毛。拍到最后一张,她突然把制服外套褪到腰际,露出黑色蕾丝吊带,背脊弯成一张拉满的弓。快门连拍里,我捕捉到肩胛骨与吊带形成的“V”字负空间——那是猫科动物蓄势待发的弧度。回来看原图,RAW 格式直出就有电影颗粒感,连降噪都省。
图集入口: 姬子猫 @HimeTsu 写真资源合集 [117.7GB] 持续更新
第二套图我们钻进一家打烊的复古影院。红色绒幕帘厚重得像上世纪的吻,她把马尾散开,换上墨绿缎面旗袍,高开衩里探出一截大腿袜边。这里没有窗,我把色温调到 3200K,让 LED 棒灯贴着地面扫上去,把旗袍暗纹里的金丝烧得通红。她倚在放映机旁,指尖拨动胶片盘,齿孔像一串被月光打孔的音符。我把光圈收到 F2,让背景光斑碎成猫眼石,只留她侧脸清晰——那一瞬,姬子猫不再是“角色”,而是胶片幽灵本身。
最令我惊喜的是天台夜拍。那天她带了自己缝制的猫耳连帽披风,内衬是反光银膜。城市霓虹从下往上打,披风边缘像被蓝色火焰舔舐。我换上 85mm F1.4,把 ISO 开到 3200,让噪点与高光一起狂欢。她蹲在排水槽边,指尖蘸水写下“HIME”四个字母,水珠顺着瓦片滚落,像一串被拉长的流星。我把快门降到 1 /20s,故意拖出光轨,让猫耳轮廓在画面里留下重影——那是她作为“姬子猫”的签名,也是 117GB 里唯一一张“废片”却舍不得删的意外。
很多人以为“117.7GB”只是容量噱头,可只有我知道,那里面藏着她 26 次换色美瞳的直径记录、17 副不同弧度猫耳的佩戴角度、以及 3 次因为暴雨被迫中断拍摄时她蹲在车库里啃薯片的咔嚓声。我们甚至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叫“NG 宝藏”,存她眨眼、打喷嚏、踩到裙摆的连拍——那些“废片”里,她的肩胛放松到不像二次元偶像,像放学路上真实踩过水洼的高中女生。
后期流程我坚持“三不原则”:不磨皮到毛孔消失、不液化骨骼走向、不套预设一键滤镜。只在她眼下保留淡淡青印,像猫睡醒后的折痕;锁骨凹陷处加 0.3EV 曝光,让阴影里能盛下一枚月光。色调上,我把洋红阴影拉到 +8,让黑色猫耳与背景分离,再在高光里塞一点青,使霓虹冷光与皮肤暖调相撞——那种“冰火重叠”的色温差,正是姬子猫粉丝口中“一眼认出”的视觉 DNA。
持续更新意味着什么?上周她发消息:“下周想拍泳池蓝,要带猫尾巴浮板。”我回了一个“收到”的表情,转身就去订恒温泳池的凌晨档。117.7GB 不是终点,是一条被猫爪悄悄拉长的时间线。等硬盘突破 200GB 那天,我想给她拍一张“0 字节”的封面——纯黑画面,只在 EXIF 里写一行字:Here was HimeTsu, once a cat, always a cat.
如果你也是收集党,别急着一次拖完包。把带宽留一点给下次更新,把期待留一点给那只永远溜出框架的猫。毕竟,姬子猫最擅长的,就是在你以为“全集”已完结时,轻轻挠你一爪,然后跳上更高的窗沿。快门声还会响起,硬盘灯还会闪烁——而我,只需在取景器里,等她下一次眯眼。